许多肿瘤患者和家属在确诊后,常常会问医生“还能活多久”的问题。医生可能会根据以往的经验,预估一个大体的生存时间:三个月、半年、三年…… 所谓预计生存期就是医生结合患者的病情、身体情况等对其还能生存多久进行的一个粗略的判断。这种预期可能与事实存在很大偏差,部分患者视之为“生命判决书”,这种看法其实是有失偏颇的。现实中,很多患者因为不了解预计生存期的意义,或过分看重和“信任”这个数字,导致精神紧张、情绪崩溃。 事实上,被“预计”活不过半年,但后来证明可以安然无恙地度过五年生存期的患者比比皆是。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说一说如何科学看待“预计生存期”。 脱离患者实际情况来谈预计生存期是不负责任的。临床中,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和其所患癌种、肿瘤分期、个人身体情况等都有很大关系。 医生为患者评估生存期,往往会结合以下几个因素: 毋庸置疑,分期早的肿瘤预后较好,患者生存期较长;而分期晚的,治疗多为姑息性,预后较差。 肿瘤患者的预后还和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有直接关系。分化程度高的肿瘤,生长缓慢、恶性度低、转移晚;分化程度低的肿瘤恶性度高、转移早。 肿瘤类型也会影响患者预后。在肺癌中,小细胞肺癌,恶性度高、生长快,而且较早地出现淋巴和血行广泛转移,在各型肺癌中预后最差;而鳞癌一般生长较慢,转移晚,五年生存率较高。 每位患者入院时,医生都会对其一般状况进行评分(KPS)。大量研究表明,对于晚期恶性肿瘤患者,KPS已被多次证实同生存期有明显相关性,即一般状况越好,生存期越长。 肿瘤的预后与治疗方式也有很大关系。 一般来讲,根据指南进行的科学的、正规的治疗是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的保证。 但有些患者由于身体的一些基础疾病,或者治疗意愿等,导致不能进行根治性治疗或治疗强度不够,治疗效果和预后必然会大打折扣。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知道,预计生存期是医生综合患者病情、身体状况等各种因素进行的猜测,当然,医生的经验和能力也很重要。 但医学界毕竟不存在一个现成的公式去精准计算生存期,而且所谓经验其实也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存在,因此患者面对预计生存期,不必太过较真。 有学者通过整合以上几大因素建立临床生存预测模型,即使是有丰富经验的临床肿瘤学专家进行评估,准确率也会在25%-70%之间波动。 生存期的预测最大的意义在于可以有效避免过度治疗及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为医务人员及家属进行医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还有助于帮助患者规划剩余生活,充分利用时间去实现一些愿望,让生命更圆满。 然而也有专家认为,预测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是最不人道的“科学”,也完全没有必要。很多情况下,在医患及家属的共同努力下,奇迹是可以创造的,至少可以延长患者寿命,这比根据冷冰冰的数据下个判断要更有意义。 心理学中有一个经典的“皮克马利翁效应”——即执着与过度的心理期盼,不管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都会影响到结果。因此,与其让听起来不太乐观的预计生存期败坏情绪,倒不如看淡一些,重视当下,顽强积极地与疾病作斗争。 写在最后 总而言之,跟肿瘤患者及家属谈论生存期,是一件非常沉重而矛盾的事。预测生存期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如果过分放大预测的意义和结果准确性,以致给自身带来困扰和恐慌,就得不偿失了。临床上,医生是怎样预测生存期的?
1、患者的肿瘤类型、分期
2、患者的身体状况
而呼吸困难、瞻忘、乏力、疼痛、衰弱、厌食、焦躁和体重下降以及部分血液学指标,特别是严重到恶病质等表现的,均可作为评估晚期患者预后的重要独立因素。3、患者接受的治疗
预计生存期是否可靠?
预测生存期的意义